在行业处于火热的时刻“抱团”,总比在行业的冬天“抱团”要从容。
“如果不能突破,我 多也就还能坚持两年。”研发生产机器人零部件的南通振康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子康的 席话让现场的听众顿感错愕。这样逆势的表态是在机器人行业正处在上升期的时刻。
在机器人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研讨会暨机器人控制与驱动联合研究室成立会议上,发起成立该实验室的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健对机器人行业有着清醒的认识:“核心技术缺失,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该实验室集中的是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院校研发力量、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企业以及机器人整机企业。”
在他看来,云集了这些企业集中力量搞研发,只有打造开放协作创新体系才能有效支撑核心零部件的多层次集成,推动中国机器人事业向前发展。
核心技术缺失
成本两倍于国外
当腾讯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写出来的新闻成为热点的时候,当国际机器人联盟预测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保有量将超过1500万台的时候,很多人都忽视了,正在挣扎中的中国机器人国产零部件生产厂家。
在 位机器人研究机构的CEO看来,这些厂家才是中国机器人能否独立自主的关键。但现实是,中国的国产零部件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国外企业不用,国内企业采购量也 低。
王健告诉记者,国内机器人成本要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其中,国内厂商购买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的价格均为国外厂商的两倍左右。
从机器人分项成本来看,机械成本国外为5万元左右,国内为6万元左右;减速器国外为2万元左右,国内超过8万元;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的价格国外为2万元左右,国内为4万元左右;运动控制器的成本也在两倍左右;其他成本相差不大。
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肖永强表示,技术问题的外在表现就是成本问题。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器、本体占据了机器人近90%的成本,国产机器人要发展,必须在这些关键零部件方面进行国产化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吕铁曾表示,中国采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经高于国外同款机器人的整体售价,在高端机器人市场上根本无法与国外品牌竞争。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 新发布的行业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达到57000台,同比增长55%,约占 销量四分之 。不过,同年中国自主品牌机器人销量为16000台,且主要局限在中低端机器人。
“中国具备了 定的机器人研发基础和产业化条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王春法说。中国科协组织撰写的《迈向机器人时代的中国选择》报告称,受到工业基础、市场发展、经费支持、成果转化率低等条件制约,中国机器人领域已出现技术瓶颈。
“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 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中国自主品牌机器人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领域所需,白白丧失了很多市场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曾公开表示。
“抱团”治疗“虚胖”
令人失望的是,当前中国企业主要扎堆于中低端,缺少核心技术,九成企业规模在1亿元以下。据悉,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的3.65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96%;而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还是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
北京亿美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中国如果依旧采用跟踪和仿制而忽略创新超越的发展战略,很可能再次陷入像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困局。
在王健看来,成立实验室,企业协同作战、进行开放式创新有6个层次需要突破。 层次:零部件内在品质提高; 二层次:零部件彼此 佳适配; 三层次:零部件机电 体化耦合; 四层次:集成优化和再工业设计; 五层次:系统扩展和创新设计; 六层次:大数据和预测性健康管理。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曾表示,应该看到高端智能化机器人市场份额仍被国外企业垄断的不利局面,如果中国机器人企业只满足于在低端领域拼价格、凑数量,那么送上门的“机器人红利”机遇也会错失。目前的产学研体制仍存在科研与产业、市场分家的创新隔膜。要把“产学研用”拧成 股绳,就要明确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产”为基础,以“用”为导向。
“智慧工业和智慧城市需要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需要开放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来支撑;攻克核心零部件的国内公司有望受益进口替代。零部件的模块化和互操作化是基本要求,零部件的多层次集成和系统优化更具价值。”王健表示。